免費論壇 繁體 | 簡體
Sclub交友聊天~加入聊天室當版主
分享
返回列表 發帖

【旧帖修复】58届深圳道远文集

 

深圳 巴中五八届 道远


 

金马碧鸡坊广场游记

 

  前几年,道远和捷杨校友在德华校友陪同下,游览了昆明市,那里的风土人情,那里的山山水水给我留下了极为美好的、极为深刻的印象。回深后,我跟夫人承诺了,在有幸之年会带她重游昆明。不久前,有幸香港巴中60届校友会组织了云南旅游团,这是一次重游昆明的绝好机会,但无奈因家里有事,不成出行,实是遗憾。

  昆明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,远在三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居住。随着历史的进步和时代的变迁,昆明留下许多文物古迹和人文景观,其中,金马碧鸡坊就是著名一景。该坊始建于明朝宣德年间,至今已有近四百年的历史。金马壁鸡坊历史悠久,民族特色突出,被誉为昆明的象征,现在是昆明市的市徽。金马碧鸡坊位于昆明金碧路中段的金马坊、碧鸡坊,两个相距约数十米,历史上曾有“金碧交辉”之说。高12米,宽18米,具有昆明民俗特色,雕梁画栋,精美绝伦,均为门楼式木构牌坊,飞檐翘角,势欲腾飞,气势雄伟,东坊临金马山而名为金马坊,西坊靠壁鸡山而名为碧鸡坊。北与纪念赛典赤的“忠爱坊”相配,合称“品字三坊”,成为昆明闹市胜景;南与建于南诏的东西寺塔相映。相传在特定年份的中秋这一天傍晚时分,太阳西沉,余辉照着碧鸡坊的倒影向东移动,而此时,月亮东升,月光照着金马坊的倒影向西移动,两坊的倒影相向而行,逐渐靠近,最终会交接在一起,这就是“金碧交辉”的奇观,据说六十年才会发生一次。显示了昆明古老的文明。

  金马、碧鸡二坊建成后,屡遭兵燹,又多次重建。光绪十年(1884年)云贵总督岑毓英主持重建的金马碧鸡坊,在上个世纪文革时期金马碧鸡坊再次被毁。1998年昆明市重建二坊。

 
二〇〇八年四月十四日 来世再结巴中缘
五十春秋献中华
共叙旧怀话当年
古稀年华来相见
  聚会而作 五十周年 为毕业
 

旧 相 片

 

  二〇〇八年春节的一个夜晚。在一个老住宅区里--

  夜,非常寂静。外面一点声音都没有。偶儿从远处传来零星的鞭炮声,似乎提醒人们:过年了。

  夜,异常寒冷。屋里、屋外一样冷。掀开窗帘,外面楼房开着灯的,寥寥无几。看来不少人已经坠入梦乡了。

  我在书房上网,连互联网也感觉到温度在骤降,全国有十九个省遭受严重雪灾,输电网瘫痪,火车停开,公路结冰,飞机停飞,上百万回乡旅客滞留车站,……。我不得不将热水袋揣在怀里。

  我继续在网上漫游,从国内到国外,从印尼的《国际日报》到香港的《巴中在线》,从《巴中在线》翻到我书架上的《巴中五十周年纪念刊》、《巴中缘》。看到好多好多的旧相片。看到这些旧相片使我回忆起好久好久以前的往事--

  第一帧相片是在巴中老校校门口照的。巴中(在kebon kelapa,俗称老校)只有一个校门,这个校门非常简单朴实,门扇是铁栏制成,门的宽度勉强可以通过两部面包车,门的两边就是白墙,门的上面是一个拱形铁制校牌,从右到左写着:巴城中学,下面写着印尼文字:SEKOLAH MENENGAH PAH CHENG TSUNG SHUEH。每天早、中、下三次数千个风华正茂、青春勃发的巴中学子穿着全白的校服推着单车(印尼叫脚踏车)经过这里进出,旱季一路硬土、雨季一路泥浆,两边是小贩。但是就在这么狭窄的小巷里,无需交通指挥,无需交通标志,我从来没有看过有人因为磕磕碰碰发生口角。不小心稍微碰了一下说声:“Sorry!”笑一笑,点个头,就过去了。

  第二帧相片是在风雨球场照的。巴中由于历史原因,没有运动场,只有三个篮球场那么大的风雨球场,旁边是一排教室,上课铃一响全体学生进教室,教室的左侧一律向着风雨球场敞开,如若有人迟到,他将逃避不了所有同学的目光,他将“遭全体同学鼓掌欢迎”,故极少人迟到。教室与教室之间用“墙壁”隔着。教室顶部是“瓦楞锌皮”。教室的右侧是“锌皮”,锌皮外面就是小巷,三轮车的铃声、小贩的叫卖声,“一声了然”。这里没有政治学习,没有班会,没有团支部,上半天课,老师有布置作业但不批改作业,老师今天布置作业,第二天同学之间相互对作业。但是就在这么“异常不符合办学条件”环境下,培养了数千个大学生、教授、医生、工程师、博士、科学家、院士。

  我们的信念是:“好好学习,将来建设祖国。”在这个信念推动下人人奋发读书,个个遵守纪律。

  五十年--半个世纪之后,绝大部分的学子基本实现他们的愿望,在各自所在国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为自己的国家和劳苦大众服务。五十年“我们有过风华正茂、青春勃发的年代,尽管我们还不善于驾驭风浪,但也跳进时代的大浪潮中搏击;我们是一朵朵浪花,不管是奔腾跳跃、突兀激荡,还是温驯沉静地流淌,都曾经在时代的长河里喧闹;赤道的椰风蕉雨曾经使我们热情浪漫,北国的雪雨风霜又炼就我们艰苦耐劳;我们的性格里融进了祖辈在异国落地生根的坚韧和不屈,各种磨难又使我们变得顽强。我们渴望知识、追求理想、探索人生之路……”(摘自《巴中在线》代言)。

  五十年过去,我面对旧相片沉思,看着熟习的脸孔,其中有的已经走完了他们的一生,到了另一个世界;有的还雄心勃勃,一意追求生命的最高境界;大部分是着棋书画或种花养鸟。一部分人,虽然起初大有“踏遍青山人未老”之势,但客观现实是心有余而力不足,相互之间见面的机会亦并不是很多。谁人世上无恩怨,但愿友谊存人间。(完)

  二〇〇八年三月十五日

 

学一点包容

 

  子曰:“三十而立,四十而不惑,五十而知天命,六十而耳顺,七十而从心所欲,不逾矩。”

  笔者学习孔子上述讲的话时,注意到“耳顺”两个字。其中“耳顺”之年是六十岁,安现在的说法六十岁是退休之年了。

  退休之后,离开了原单位老朋友,接触新朋友,走进新的人群。这些新朋友大都上了年纪,各有各的性格,要在短时间内“接识”新朋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,你观察别人,别人也在观察你,在接触新朋友时“耳顺”显得重要,“耳顺”两个字包含了“包容”的意思,讲地通俗一点就是,听地进去就听,听不进去就左耳进右耳出。凡事都持犟硬态度,非得跟别人比高低,彼此就很难相处。其实凡事是没有必要太认真,争得面红耳赤,其中的“凡事”指的是“平凡的事”。更何况像我们这样的人早已进入爷爷奶奶级超过“耳顺”之年了。的确,退休之后不少人是说:“我退休之后比上班还忙!”。有围着锅台转的,有牵着孙子玩的,有绕着操场跑的,有盯着股票屏幕的,有忙着“围城”的,有执着教鞭的,以上种种不一而足。何必为了芝麻小事,闹地天翻地覆呢,和朋友之间多多包容。

  退休之后,跟家人接触机会多了。如何处理好家庭里的人际关系是摆到我们的议事日程上来。三十年前,我们是家庭的主力,随着时间的推移,我们的精力逐渐日薄西山,这是不辩的事实,更何况我们是已经退休了。孩子长大了,他们有他们的世界,他们有他们的隐私,对一些事物他们有他们的看法,我们没有必要将自己的意见、看法强加于人。有啥不同意见、看法可以“提一提,说一说”,孩子听不进也强制不了。和家人之间多一点包容。

  退休之后,跟老伴接触机会多了。此时大家都希望能有一个和谐的家庭,和谐的生活,和谐的人际关系。夫妻之间也一样要需要和谐,夫妻之间如果硬说“没有一点矛盾”那是不现实,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。对他(她)的缺点少看一点,对他(她)的优点多看一点。退休之前因为工作紧张,没有时间欣赏他(她)的优点,现在我们很希望有个和谐的夫妻生活,那么能自己解决的就不麻烦别人了,能一个人做的就不请别人了。关系和谐了相处才能和睦。和老伴多一点包容。

  退休之后,考虑自己的机会多了。自己对自己也要包容一点,不要勉强去做自己难于完成的事,不要自己跟自己过意不去,因为“轰轰烈烈大干一场”的时间已经不复存在。从“在职”到“退休”是有一道门檻,在职时一些人跟据需要可能对咱会吹吹拍拍,退休了咱走在马路上可能没人理睬,这点自己也能有所包容。有人说:“读书时眼睛向上看,树雄心立壮志;工作时眼睛向前看,昂首阔步所向披靡;退休后眼睛向下看,小心地滑防止跌倒。”退休之前脸部肌肉可能绷地比较紧一点,退休后脸部肌肉就要放松一点,多一点笑容。有人说:“笑一笑十年少”我看不是没有道理。自己和自己也要多一点包容。

  包容二字看起来简单,可是它包含了很多内容,做起来就不简单。要从“灵魂深处”学包容就更不容易。总之,笑对自己的所有不幸,包容别人对自己的一切不足,品位与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。(完)

  2008-3-13

 


 

歡迎光臨巴中在線

 
網站有關目錄
校友作品 校友遊記
校友萍蹤 學海試航
 


巴中网站
http://www.boanson.net

 


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