免費論壇 繁體 | 簡體
Sclub交友聊天~加入聊天室當版主
分享
返回列表 發帖

入 鄉 隨 俗---郭良宽

本帖最後由 hkc 於 2020-10-30 09:22 編輯

入 鄉 隨 俗

郭良宽 2020-08-03

   入乡随俗 单从字面上看,容易理解。是指到新的地方,就得顺从当地的习俗、法律,与异乡人和平相处,打成一片的意思。这是现代人的讲法和大道理。

   具体到为什么和怎么会融入他乡,人人的时代背景、命运、动机不尽相同,故不能一概而论。特别像中国这样大的国家、历史悠久、为什么流入他乡,把它掰扯掰扯,要讲清楚,可能要讲一千零壹夜囉。

   说我们的老华侨大规模下南洋,背井离乡的时间应该在十九世纪中叶,绝大多数是为了谋生活或因战乱年代不堪困苦等原因,他们一面摸着石头一面过河,寻求不断改善和改变自己的命运,因为有风险和辛苦不易,拉家带口的不多,稍有攒钱,不忘汇款給家乡的亲人,因家乡男人少,又怕土匪骚扰,有寄钱就盖碉楼(广东开平一带)或大土楼的(客家一带),互相照料保平安,最後变成像陈嘉庚这样的爱国爱乡的侨胞,事业成功給当地和侨乡做出贡献只是个别典型的案例。而今天在外国的新华侨如我国在外的承包商、孔子学院教师、驻外使馆的外交官、出国旅游的的社会背景就不能老华侨的社会背景相提并论,情况是完全不同的了,连地位最低的输出劳工,都会受到我国驻外使馆的保护。


   从老百姓最简单道理说,你生活好好,谁也不愿离乡,也就是说,那些有背井离乡的念头的,多为更好的生活质量,这个道理至到今日还成立。已经到海外的侨胞,甚至内地大城市的外乡人,都有类似的经历。举个例:菲律宾的华侨其祖籍多为闽南人,在泰国、越南华侨多为潮州人,在印尼做木匠的多为广东新会人,做镶牙的多为湖北天门人,类似解放前在天津干理发的是宝坻县人,在上海是扬州人一样。一句话,外出谋生,老乡帮老乡,是国人的传统。

   解放後,国家体制发生了变化,随意人群流动就受到限制,多以国家行为加以支配。新疆土地占我国的六分之一,人口稀少,为防止少数民族为外国势力煽动,就成立新疆建设兵团,先是解放军和复员军人,国家再派异性劳动,給好政策,组织家庭,安心那里扎根,繁殖后代,一边生产,改善环境,巩固边防,这是早前国家行为的融入他乡。

   文革时期大规模的知青下乡,这也是非心甘情愿的入乡随俗运动,说白了这是因为我国在经济步入崩溃的边缘,採取的史无前例运动吧,因为农民自己的温饱也没解决好,故这些知青真正在那里大都作消耗体力劳动,有所作为的有限,知青返城後,成为带特殊标签的人群,但也造就一些人,自己受到的磨炼,精神变物质,又赶上改革开放的利好条件,給自己找到了机遇,张艺谋是大家很熟悉老知青成功的例子。而现在也有新知青,政府派党员毕业生,并任命为第一书记,前往贫困地区,其任务是深入第一线,与当地的村书记、乡书记,调查研究、凭他在学校学到的知识,策划脱贫大计,而且遇到难题,会得到上级的协助,何日完成脱贫,何日回城。我看很好,有的放矢,磨炼大学生,对国家作很有意义的事。

   到国外得遵守当地的法律,这是近年来旅行社经常在游客出国前告诫的字句。我外交官在这方面没问题,曾经是外交部发言人的章启月,後来当过我国驻印尼大使,在电视访问中,她非常注意外交官的形像和当地的官员交朋友。因为印尼是世界上穆斯林最多的国家,故她穿旗袍时,不忘带披肩,尽量掩盖暴露的胳臂,後来印尼官员得知章在热带地方带披肩是这个原因後,告知她,印尼虽然是穆斯不林最多的国家,但不是穆斯林国家,不必把自己包装的密密实实,章女士可以不带披肩。你穿旗袍更好看。

   我国人口多,水平不一,大家公认其文明程度都随国家的发展也在进步中。通过这次疫情,政府也不断跟进和宣传公共卫生的知识。以“公筷”为例,在海外生活好几代的华侨後人,早就使用“公勺”了,不必宣传。现在电视天天提醒使用公筷,说明不但跟世界接轨,还的确减少疫情的传播。习惯就成自然了。同样穿开裆裤,你看惯了,也要尊重没看惯的那些人群。我在成都机场,见一母亲穿着讲究,但见穿开裆裤的娃娃一蹲撒尿,母亲不清理就一走了之,旁人看了直摇头。天津卫讲话,撒泡尿,照照你的德行。

   谈了一些另类“入乡随俗”,近千八百字,多少也费了脑筋,请群友指教,内容不是瞎编的。

返回列表